播客只提供英文版

發言人

JamesPaulLuke Bartholomew

Luke Bartholomew 00:06

大家好,歡迎收看安本的政經播客系列——宏觀字節。我是Luke Bartholomew,今天將由我與Paul Diggle共同主持節目,與我們的副首席經濟學家James McCann一起討論下一次經濟衰退。此次討論是因為目前有很多關於經濟衰退的討論,安本預測從明年下半年開始將出現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衰退。在6月底我們一起談話時,聯儲局才剛剛加快了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經濟數據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快速惡化,今天我們將逐個進行討論。同時,我們將從全局角度出發,就衰退的預測性質提出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在這之前,先談一談我們是如何通過幾種方式論證得出了預期明年將出現衰退的結論。其中之一是歷史比較,通過觀察與過往類似的貨幣緊縮時期,從中吸取教訓。Paul,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學到甚麼?現在的情況有沒有歷史可以借鑒?

Paul Diggle 01:31

我認為從中學到的重要一課是,過往加息週期通常以衰退告終。軟著陸是例外,硬著陸才是常態。因此,回顧自1950年以來的美國貨幣政策加息週期,硬著陸有15次(具體視乎對加息週期的定義而定),只有三次是最終避免衰退的軟著陸,分別是在1965年、1984年、1994年。除此之外的其他加息週期都在一兩年內以經濟衰退告終,有時甚至更快。在美國以外的地方,這個比率沒有那麼誇張,而且自1950年以來的每一次美國經濟衰退並非直接由加息本身造成。想想2020年的新冠疫情衰退,加息早在2015年就開始了。所以加息不是導致了這次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而是因為發生了新冠疫情衝擊。但在許多情況下,加息週期對隨後衰退是要負一定責任的。所以,我認為這正是從歷史學到的重大教訓。怎樣才能實現軟著陸而不是硬著陸?聯儲局需要先於曲線開始加息;在加息週期開始時,勞工市場要有一定空閒勞動力,工資和物價壓力不能像現在這樣沉重;金融失衡需要相對受控。如今這些條件都不滿足。因此,我認為,判斷不會出現衰退才需要給出理由證明,而不是為甚麼會出現。適當的問法應該是:通常會發生經濟衰退,但這次為甚麼不會。

Luke Bartholomew 03:33

James,Paul列出了從歷史經驗獲知的避免經濟衰退需要滿足的條件,哪種觀點需要給出理由證明,並認為現在不滿足這些條件,或許你能更深入談談,例如,勞工市場和其他經濟部門有甚麼令人擔心的情況?

James McCann 03:54

沒問題。你肯定知道過往出現的一些不祥預兆。我認為,鑑於經濟面臨更嚴重失衡,聯儲局在緊縮週期中的工作要困難得多。難題包括就業市場緊張、通脹壓力更大、聯儲局的行動落後於曲線。先說一說勞工市場。若以此作為基準判斷經濟陷入失衡泥潭的深度,看起來著實令人擔憂。整體失業率為3.6%。過去50年,就業率僅在上一個週期結束時下降了一次。但進一步深挖勞工市場可知,2019年失業率為3.5%,當時每個失業者對應1.2個職位空缺。現在則是1.9個職位空缺。所以,以某些指標而言,勞工市場看來確實比以往更加緊張。LarrySummers與同事最近發表的一篇非常有趣的研究論文,當中表明,職位空缺與失業工人之間的不匹配程度相當於接近2%的失業率,而不是3.5%。所以,聯儲局可能是在與以某些指標而言前所未有緊張的勞工市場作鬥爭。

Luke Bartholomew 05:15

因此,鑑於勞工市場極為緊張,理所當然地,聯儲局已經實施了相當程度的貨幣緊縮,而且最近似乎已經加快了原本的收緊步伐。這對資產價格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James,你能否簡單概括一下聯儲局目前為止的行動以及我們的預期。然後,鑑於資產價格已經大幅下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身是否就足以導致我們正在談論的這場衰退?

James McCann 05:47

當然可以,正如Paul一開始提到的,當聯儲局領先於曲線時,局方的工作會更容易。我認為,在短時間內大幅加息的央行顯然不會覺得自己領先於曲線,聯儲局顯然落後於曲線,並且正在埋頭衝刺,試圖趕上。因此,我們經歷了大幅貨幣緊縮。在最近一次會議上,聯儲局加息75個基點。在這之前,局方一直暗示是50個基點,但在相當驚人的通脹,特別是通脹預期數據之下,改變了路線。此舉表明加息步伐非常激進,而且會繼續。直到今年年底,利率將高達3.5%左右。在2023年,終點利率將接近4%這麼高,根據上週發布的經濟預測摘要,或為3.8%。因此,深入一層,聯儲局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我們真的非常著急提高利率結構,我們的目標不再是僅僅將利率從目前處於而且自從新冠疫情衝擊以來幾年一直處於的寬鬆水平提高到中性水平,而是追求激進收緊。目標不是不會對經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造成經濟活動收緊的中性政策,而是達到減緩增長、減緩經濟的政策水平。你說的很對,市場正在艱難消化聯儲局發出的信號。這裡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很明顯,折讓率大幅上升,所以,考慮到未來經貼現盈利,資產價格將調整,以反映衰退,目前,市場對此次衰退預期的反應曖昧。我認為這裡最有趣的因素是,這一切可能會自我強化。最近幾個交易日的市場焦慮已經導致金融壓力顯著增加,我提到過,這樣的市場資訊可能令市場越來越關注週期和利率路徑。我們都知道,冒險意欲降低,融資成本和難度提高,這本身就會造成經濟拖累。因此,我們認為金融壓力本身足以造成重大的經濟拖累。這確實增加了我們對週期的擔憂。我認為,這說明了聯儲局在試圖實現這種平衡行動時遇到的困難。

Luke Bartholomew 08:27

你提到了資產價格變化反映的徵兆。股市的下跌也許能反映一定經濟狀況。但20世紀著名經濟學家Paul Samuelson曾開玩笑說,股市預測了過去五次衰退中的九次,換言之,股市下跌頻繁,大多數時候並沒有演變成衰退。同樣,經濟學家對衰退的預測未必比市場更精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進行了大量研究,顯示經濟學家對衰退的預測並不精準,要么是預測的時間太晚,要么是預測的跌幅不夠大。我們也都知道,經濟學家有關這次衰退的預測以後可能會鬧出各種笑話。所以我想問一下Paul,為甚麼預測經濟衰退如此困難?為甚麼會鬧出這些笑話?

Paul Diggle 09:23

首先要說的是,許多衰退是由外因衝擊引起的,即預料之外的事件對經濟造成衝擊。2020年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再舉一個例子,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導致了70年代的石油衝擊和多次衰退。這是超出經濟學範疇、難以預測的事件。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並打擊經濟。但另一方面,更深入而言,從某種意義上說,衰退應該是無法自我實現的。也就是說,如果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央行行長、政府知道衰退即將來臨,預測到後,他們就會採用政策工具防止衰退發生,至少在某些完美經濟模型中,通過降低利率及採取財政刺激措施,可以從源頭阻止經濟衰退發生。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衰退是無法自我實現的,但這種說法也並非無懈可擊。James提到過經濟衰退恐慌、市場出現拋售潮、消費者和企業緊縮開支、信心受挫、開始出現所謂的「節儉悖論」到經濟衰退自我實現之間的反饋循環。但至少在某些完美模型中,提前預測衰退是非常困難的。衰退其實應該只會是無法預測的衝擊和政策錯誤的結果。我認為值得一提的另一點是,經濟學家與市場過往對衰退的預測都不精確,但誤差的方向不同。經濟學家在預測經濟衰退時,更新有時會很慢。存在與其他人一起出錯的風險,而未能預測衰退的風險,比自己出錯的風險更高——你亦可能在其他人都預測不到衰退的時候,你預測到了。相比之下,市場起伏不定,受情緒驅動,會發生從眾效應,也會反應過度,因此Samuelson認為市場實際上過度預測衰退。所以這是一件難事。

Luke Bartholomew 11:49

正如經濟學家喜歡說的,誘因非常重要。鑑於你剛才說的那些誘因,以及圍繞潛在非自我實現動態的分析,我們為甚麼作出這次衰退預測?我們的預測有甚麼不同嗎?有甚麼特別之處?

Paul Diggle 12:07

我很想說,我們是一隻非常了不起的預測員團隊,我們能夠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但其實,原因是這次衰退是當前貨幣政策的一個特徵,而不是漏洞。這不是意外的、無法預測的衰退。相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必需的衰退,以使失業率高到足以重新控制住通貨膨脹。這就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預測衰退的原因,因為除了衰退之外,我們找不到任何其他方式可以實現勞工市場的必要降溫,提高失業率,James之前有提到過,從而控制住通貨膨脹。順便說一句,為甚麼金融市場因擔心加息週期而大量拋售所謂的「聯儲局看跌期權」中的格林斯潘看跌期權會促使央行撤回加息週期,而這一次,這種動態居然沒有生效。因為聯儲局和許多全球央行需要市場收緊,以實現必要的金融狀況收緊,從而使增長放緩到足以重新平衡經濟的程度。就此而言,這不是政策錯誤,也不是過度緊縮,而是因為經濟已經達到如此低的失業率、如此火爆的勞工市場和如此高的通貨膨脹率。現在已經別無選擇,至少在我們的基線中,除了經濟衰退之外,並沒有發現有其他辦法可以解決現在的困境。

Luke Bartholomew 14:00

我認為,目前未必是政策錯誤導致衰退。但是,首先,是政策錯誤導致我們陷入現在這種情況的說法是否完全公平?當然,供應鏈或俄羅斯/烏克蘭以及大宗商品市場都發生了大量意外衝擊。回想一下,我們多次談到過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刺激推動從新冠疫情衰退中復甦。我認為,公平地說,我們主要擔憂的是全球金融危機復甦會重演,也就是說,政策應對不夠有力,政策錯誤是未能產生充足的需求。考慮到這些意外衝擊,以及風險平衡所在,將一切歸咎於政策錯誤是否公平?

Paul Diggle 14:59

我的意思是,有問題的不只是央行讓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事後看來,政府可能也實施了過多的財政刺激措施。Larry Summers、Blanchard等人說過,也許我們做得過火了,但這些經濟學家只是少數。大多數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像是在打最後一場戰爭,只會通過經濟刺激來走出金融危機。這就是為甚麼十年來增長乏力,而他們的反應是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利率寬鬆,採取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財政政策。這就是政策錯誤。我認為,我們現在並不是要苛責政策制定者,後面還發生了一場嚴重外因衝擊恐慌。沒人知道疫情何時結束,需求會以多快的速度反彈,供應受到的打擊和供應鏈的中斷以及勞工市場的不匹配將持續多久。很多事情前所未有。展望未來,我擔心,我們就像打最後一場戰爭一樣,在疫情發生後提供大量刺激,因為這是繼金融危機以來沒發生過的事情,也許下一次沖擊來臨時,下一次衰退將過度解讀今天的教訓,可能不會採取足夠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所以就會出現這種拉鋸,永遠在打最後一戰,永遠無法制定完美的宏觀政策。

Luke Bartholomew 16:47

在我們迎來下一場戰爭之前,我們還沒有進入經濟衰退呢。我說過,我們預期在明年下半年開始衰退。但現在,似乎有很多人擔心我們已經處於衰退中,美國第一季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竟然出現了收縮。現在有一些跟蹤指標似乎與本季度極低的增長一致。James,你如何看待我們已經處於衰退中的說法?現在的經濟數據是否符合對經濟的這種預判?

James McCann 17:24

我認為沒有。回顧第一季的收縮,在本地生產總值數據的背後是一份相對健康的報告,消費開支按年增長約3%,本季度高價耐用品開支按年增長7%,固定收益增長約7%。所以,我認為真實情況是強勁的國內需求推動了極為強勁的進口,並且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全球供應鏈的一些暫時改善可能吸收了更多進口需求。因此,出現了相當大的負面貿易衝擊,在一定程度上壓低了總體數據。所以,我認為這數字實際上誇大了年初的疲軟,消費開支與商業投資的確有所放緩。目前,我們正處於非常嚴重的能源價格衝擊之中。所以這可能不是非常出乎意料。我們現在預期第二季將實現正增長。我們知道一些臨近預報正在追蹤本季度趨平的增長,但我們在數據追蹤方面仍處於相對早期。我認為,關鍵在於,他們並未收集足夠貿易數據,而我們認為,在第一季的極大淨出口衝擊之後,即使國內需求的某些方面開始放緩,也會有至少一部分數據好轉。我認為,除了淨貿易情況外還會有一些改善。所以我認為不會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即使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即使陷入技術性衰退,我認為也不會達到我們認為真正衰退的基準。

Luke Bartholomew 19:10

正如Obi Wan Kenobi的潛台詞,這不是你期待的衰退。也許我們不需要擔心那麼多,最後一個問題,對於我們非常擔心的經濟衰退,有甚麼跡象會減輕我們的擔心?甚麼事能讓我們相信經濟能夠避免衰退?

James McCann 19:33

我認為有幾點。讓我們回到聯儲局降低通脹的任務,局方正在嘗試控制通脹。聯儲局通訊顯示,央行官員認為他們可以在不引起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控制住通脹。最新預測非常清楚地表示,他們認為他們可以降低通脹,同時只造成適度的勞工市場壓力及使經濟增長略低於趨勢水平。要真正做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供應面,以及勞工市場的壓力部分被回流的人力和更容易的就業所抵消,也許求職者與目前的職位空缺之間的匹配會有所改善。我認為這肯定會有所幫助。全球供應鏈改善,只需要消除一部分由耐用品導致的通脹就會對當前形勢大有幫助。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全球供應鏈在今年年初已經有了初步改善跡象,但顯然,中國的清零防疫政策和歐洲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改善。所以,我們所期待的是:有供應面指標顯示勞工市場正在放鬆,且不是因為就業需求減弱,而是因為勞動力供應增加,以及耐用品通脹開始放緩,且不是因為人們的消費需求減弱,而更多是因為貨物被更快地生產並從世界各地送到美國。我認為,聯儲局應該會把這些指標視為真正的積極信號,表明它能夠實現這種再平衡,且不會造成太大的經濟損害,以至於經濟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Luke Bartholomew 21:18

以上是今天的全部內容。像往常一樣,提醒聽眾在所選播客平台上點贊並訂閱此播客。謝謝James和Paul,感謝你們的出色見解。作為一個預測員,我通常不會這麼說,但必須要承認,這是一個我寧願我們做錯的預測。不論如何,感謝收聽,期待下次再聊。非常感謝。本播客僅供一般參考,並假設聽眾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僅供參考,不應被視為買賣所述任何投資或產品的要約、投資建議或招攬,也不構成投資研究。本播客中的觀點是投稿人在發布時的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安本的觀點。本播客討論的公司僅為說明目的或展示我們的投資管理風格而選,並非投資建議或其未來表現的指示。投資價值及其收益可升可跌,投資者未必能取回全部投資本金。過往表現並非未來回報、回報預測或估計的指引,也不對未來業績提供任何保證。